11月28日清晨,細雨仍下個不停,空氣中透著逼人的寒氣。天蒙蒙亮,河南省汝州市焦村鄉焦村6組村民焦保見已經在菌棚里忙碌起來,這兩年,焦保見幾乎每天都是這樣度過。這位中年漢子憑借十足的干勁和聰明的智慧闖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成為當地聞名的致富能手,并且帶動周邊農戶一起種植香菇,走上了致富道路。
重操舊業
早在1998年,焦村人就有種植香菇的歷史。當時受大峪鄉影響,全村30余戶農民經過簡單的培訓學習,就大規模地種起了香菇,但由于受資金和技術限制,菇農的菌棚出菇率普遍較低。再加上,全市香菇種植規模太大,香菇產量供過于求,價格上不去,大部分種菇戶血本無歸,菇農談“菇”色變,不到兩年時間,全市菇棚銷聲匿跡。焦保見當時搞了兩個大棚,賠了幾千元,談起當時的感受,他說:“當時不看市場、不懂技術,又盲目根從,這是種植失敗的主要原因?!?br/>去年,在集市上轉悠的焦保見,看到一家香菇攤前圍了許多購買香菇的人,再次激發了他的創業靈感。他迅速對香菇市場做了大量調查,發現食用香菇需求量大,而種植戶卻不多,市場缺口很大。當時他就決定重操舊業,再次種植香菇。
艱辛創業
經過深思熟慮后,焦保見決定按部就班,從學校種植技術開始。去年春天,經過在網上仔細查閱后,他來到西峽、泌陽等地實地參觀學習香菇種植技術。期間,為節省開支,他在西峽縣翻山越嶺,徒步行走100余公里,才在深山處,找到有種植經驗的菇農;在泌陽市,他住最便宜的店,吃最便宜的飯,卻掏錢向人請教技術。技術問題解決后,他又匆忙趕回家中,托親戚找朋友籌措資金;資金問題解決后,他又從登封市白坪鄉程窯村購來菌種,隨后又馬不停蹄地跑到南陽市買來了竹竿,接著又趕往魯山買來鋸末?;貋砗?,自己動手在地里建起了香菇大棚,才正式投入了生產。
焦保見告訴記者,在外學到的技術只是皮毛,種香菇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他一邊種植一邊摸索,把遇到的問題一個個解決掉,才形成了自己的種植技術。
規模種植
去年冬天,在一個寒風凜冽的日子,焦保見把采摘的第一批香菇送給了鄉親們,又大又肥的香菇一下子吸引了他們的“眼球”,一些鄉親們主動找上門要和他一起種香菇。就這樣,村里十幾戶農民也加入了種植香菇的行列。
如今,在焦村6組的一片田地里,可以看到33座塑料大棚。大棚里,一個個菌棒排列得整整齊齊,上面密密麻麻地長滿了香菇。據焦保見介紹,他們12戶菇農今年種植香菇3萬余袋,如果按每袋凈賺8元算,今年總共可賺20余萬元。
看到種香菇利潤可觀,村里的鄉親們紛紛前來,向焦保見請教經驗。焦保見是來者不拒,只要有村民找他咨詢,他總是毫不保留地傳授。焦保見說:“我希望更多的鄉親加入到種植香菇的行列,把香菇這個產業做大做強,讓香菇為鄉親們撐起致富傘?!?/span>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